端午假日結束后,一項重磅消息傳出——“中國公司將在五年內禁止參與歐盟大型醫療器械招標。”
據路透社等多家外媒報道,本周一歐盟成員國投票決定限制中國醫療器械廠商進入歐盟采購市場。

上述消息發布不久后,歐盟中國商會立刻發布聲明,譴責歐盟對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的歧視性限制,上述聲明的英文版本已在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新華網英文版等媒體平臺發布。

01
首次揮舞“IPI大棒”
據了解,一旦歐盟委員最終批準上述決議,中國公司將在五年內被禁止參與規模500 萬歐元(4108萬人民幣)以上的歐盟招標,這標志著歐盟成員國首次依據《國際采購工具》(IPI)對中方采取懲罰性措施。
所謂《國際采購工具》,又稱《IPI法規》是歐盟委員會用于調查非歐盟國家的措施或做法,是否導致歐盟公司在這些國家的政府采購中受到損害。
上述法規于2022年通過,但在長達2年多的時間里未被啟用,因此并未獲得太多關注。然而2024年4月24日,歐盟委員會啟動了首起IPI調查,并且矛頭直指中國醫療器械采購。
歐盟委員會發布聲明稱,其對中國采購行為的細致調查發現,中方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優先采購國產設備、限制進口設備采購,并在招標過程中提出“異常低廉”的報價,這些行為對歐盟制造商構成了所謂的“歧視”,使得歐洲相關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報告還列舉了多項國家支持計劃,確保國內運營商優先采購國產醫療器械。報告指出,“總體而言,委員會發現87%的公共采購招標包含影響進口醫療器械采購的明示或隱含限制。”
另外,報告發現,歧視現象有所增加,“明確禁止進口醫療器械”的招標比例從 2022 年的 36% 增加到 2024 年上半年的 53%。歐盟委員會表示,數據顯示,“在涉及的招標中,明確禁止進口醫療器械的內容持續增加”。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投票后不久,歐盟及中國貿易負責人即將會面。據歐盟發言人稱,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和歐盟貿易與經濟安全委員馬羅斯·謝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將于 6 月初在巴黎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部長級會議期間舉行會晤。
02
歐盟中國商會回應
上述消息傳出后,歐盟中國商會立刻發布聲明回應。

《聲明》指出,“長期以來,歐洲醫療器械企業在中國市場享受到了高度的開放紅利,深度參與中國醫療體系的現代化進程,取得了顯著發展。歐方6月2日的決定未能充分考慮這一背景,將對中歐多年來在醫療領域積累的互信與合作基礎造成沖擊。”
并提到了美國發動關稅戰后,中歐貿易合作的重要性。“當前,全球貿易體系正面臨高度不確定性。部分國家不斷推出單邊關稅措施,嚴重擾亂全球市場秩序。在此背景下,中歐作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理應攜手維護自由貿易與多邊合作,而非單邊設限、加劇緊張。”
并強調:“我們敦促歐方重新審視IPI對中企在歐發展擬采取懲罰性措施的必要性與長遠影響,避免將政策工具演變為貿易壁壘。”
03
醫械成中歐競爭關鍵領域
從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對各大洲的醫療器械出口額占比來看,歐洲僅次于亞洲,是中國醫療器械出海的主要目的地。
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醫療器械對海外各大洲出口額占比

細分到各個國家,美國依然是中國醫療器械出口第一目標國,2025年第一季度對美國出口額達244.36億元,同比增長8.53%。此外,德國、荷蘭等歐洲國家占據我國出口國前列。
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對海外各國醫療器械出口規模及同比變化

數據來源:眾成數科
當前,由于關稅的波及和政策不穩定因素的上升,中國醫療器械去往美國預計將受到一定沖擊,歐洲市場的地位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然而,自2023年起,歐盟密集出臺《歐洲經濟安全戰略》等文件,系統確立“去風險化”與“再平衡”政策導向,將中國明確定位為“系統性制度競爭者”。并且,歐洲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已被中國企業趕超,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一路下滑。而醫療器械,是目前歐洲為數不多仍占據一定技術優勢的產業。從《IPI法規》推出后多年,首個目標即指向中國醫械產業可以看出,歐洲對于開拓中國醫械市場采購抱有極大的決心。
【來源:器械之家】